幫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

(轉載自「愛是教育的森林」,小暢書房,林惠真著)

兩年前,英國教育部在新發行父母守則中指出:當父母在享受國家供給兒童學校教育的同時,也須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。英國教育部長在其修訂的手冊中強調:父母必須在教養孩童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。他更建議父母必須每天關掉電視,至少花費十五分鐘為幼兒唸書,加強他們道德和豐富精神層面,並得做頓早餐給孩子享用,把他們穿戴整齊,送他們準時上學。

基本上,孔融讓梨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,但家庭教育讓孩子能顯現出﹁有教養的人﹂,相信中外教育學者仍極為重視。試想:一個目無尊長,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,如果是您的同事,您會歡迎嗎?如果他是您的另一半或未來女婿或媳婦,您會喜歡嗎?如果不,讓我們從下面幾方面著手,來使孩子成為快樂、自信,而有教養的人吧!

第一、要教養孩子懂得互相尊重並為自己負責的道理。

過去﹁囝仔郎有耳無嘴﹂的教訓己不合時宜了。現代社會注重相互尊重,不僅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,更要教導孩子尊重別人的意見並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;不要強迫孩子絕對服從,但亦不宜讓孩子事事自以為是;要教導孩子適當的表達自己意見之後,也能用之聆聽別人的意見,不要任意插嘴,要允許別人不同意見表達出來。如果決定採納別人的意見之後,所做的行為要由自己負責。

由於學校班級人數眾多,常限於時間及課程進度,老師實在力有未逮。但家庭中有許多機會,父母應把握隨機教導之幾會,平日更應以身作則尊重孩子及家人意見,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,「尊重別人為自己負責」自然就會成為生活習慣或人格的一部分。

第二、教導孩子料理自己的事。

孩子自己能做的事,儘量讓孩子去做,切勿凡事越俎代庖。許多母親為了讓孩子有多點時間讀書,一點家事都捨不得孩子去做。事實上,成天讀書的孩子,不一定會有更高的效率,反而樂意分擔家事的孩子,更會運用時間,成為時間的主人;父母宜從小就鼓勵孩子處理自己的事並分擔點家事。事後如給予肯定和獎勵,子孩子就會樂意去做。

一個習慣分擔家事的孩子,必定較能獨立,最近參加學校幼童軍宿營活動,發現一對小姊妹非常突出,也深受老師們喜愛,因為她們會主動收拾東西,在烤肉活動中,生火、搧火、烤肉更是樣樣熟練。後來才知道她們曾旅居美國一年並在美就學,這些事他們不僅常做而且社區童軍也都會指導。足見美國教育重點之一斑。

第三、要教導孩子最起碼的餐桌禮儀。

俗語說:「新禮未設,舊禮不除。」在社會新秩序尚未建立之前,原有的禮儀仍不可偏廢。如長者未食前,晚輩不宜先吃以及夾菜,喝湯的禮貌,碗中食物要吃完勿暴殄天物,能吃多少,拿多少,平日應加教導。

而開飯前帶孩子謝飯是一種很好的感恩教育,不一定非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才可以做。一般來說,從一個人的用餐習慣中,是最容易被看出是否來自家教嚴謹的家庭。因此父母不宜忽視餐桌禮儀的教導。

第四、教導孩子儘量不驚擾或不麻煩別人。

在國外或較正式埸合,要吸菸或脫外套都會徵求在場人士同意或道聲抱歉,更不會有大聲喧嘩驚擾他人的舉動;使用廁所之後,必定把它沖洗乾淨,好讓後來的人可以使用,這都是文明社會的表現。

因此我們從小就要教導孩子,要處理自己製造出來的垃圾或穢物,不可製造了髒亂,讓別人處理。為此,父母與其為孩子收拾整理房間、書包,不如用點心指導孩子自己整理。同時應教導孩子將擦拭過的穢紙折疊好放置在筒中,妥當後才可離開。這一方面的教育,日本父母就非常用心。如果國人也能費點心教導孩子,中國人就可望不和﹁髒亂﹂二字聯結在一起了。

第五、教導孩子作價值判斷,學習以無愧於心的態度行事,並能產生自律性的行為。

過去我們常偏愛權威教條方式,灌輸孩子道德觀念,因為這是最簡便的途徑。但孩子的認知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卻愈來愈遠。以致於成人社會中,「自治」成了理想,「管理」反成為非常必要的措施。

許多事實證明灌輸的道德觀念是最易動搖的。若透過思考、討論、分析、選擇等價值澄清方式,建構出來的價值體系,大都會成為其人格的一部分,也就能持久。這樣的人不做壞事或違規不是怕被懲罰,而是良心的不安所產生的自律行為,這是最高層次的道德規範,實在值得大家從家庭中來倡導。

退而求其次,全家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,讓孩子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而心生畏懼,不敢做壞事,其實應不是很理想的教育,但在世風日下的今天,亦不失為防患犯罪的方法之一。

第六、教導孩子洒掃應對進退的習慣與禮貌。

這雖然是家庭教育的古訓,但在今日社會中仍居相當重要的地位。一個勤勞而又謙恭有禮進退有節的人,在團體中仍是最受歡迎的人。電話及書信是現代人聯絡的兩大管道,電話禮貌在企業界及機關中均備受重視,而應對進退也是公司行號職前訓練的重要課程,但許多良好行為的養成都需要長時間,由成人耐心教導以身作則、潛移默化才能完成。

因此呼籲家長們不僅要教導孩子洒掃應對進退禮節,而且亦應支持學校的生活教育,要求孩子準時上學,勿幫助孩子逃避勞動服務的機會。

同時建議家庭中亦應教導孩子有禮貌的接聽電話,並能簡明記下對方的口信。亦應明確要求子女出門須向父母言明去處,返家後立刻報平安,若不能準時返家應打電話稟明,不讓家人擔心。這都是最起碼的家庭教育。

許多道德教育學家均曾指出,先進國家在教育課程中,雖未明列道德教育課程,也不允許體罰,但表現出國民道德水準及社會文化,卻遠超過號稱禮義之邦文明古國的我國。究其原因,先進國家在家庭教育、宗教信仰、兒童主日學以及普遍採用價值澄清之教育方法等都是國人所不及。

在當前教育改革呼聲中,國人在家庭教育上亦應跟隨努力,以反求諸己的精神,與學校人員共同努力同步成長,如此革新的措施才能紮實而有效益。

 

 

 

 

讓孩子快樂上學校去     
         
 (節錄自愛是教育的森林林惠真著)

經過漫長暑假的充電之後,全校師生都已歸隊,準備迎接新學期的挑戰。根據市立師院盧美貴教授的一項調查,發現學習適應欠佳的國民小學兒童竟然高達百分四十六;又心理學家哈維特的一份研究報告亦指出,在小學遭到學習失敗的學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嚴重;這個數據和事實,實在不容我們忽視。應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學習環境而避免遭遇挫敗呢?

第一、教師及家長都應明確了解個別孩子的起點行為,針對不同的孩子,給予適切的期望和協助。

老師與家長切勿操之過急,幫助過當或要求過高,造成孩子不必要之緊張和焦慮,形成嚴重懼學症或適應欠佳情況。此種現象尤以幼生及小一新生最為嚴重,為此學校會針對新生舉辦家長座談會,目的是期望所有家長對剛入學的孩子,給予適切協助,而不致「愛之適足以害之」。

第二、請掌握並維持孩子學習的興趣

經過漫長的暑假,每位學生不待引發,就有著高昂的學習動機,但此機會稍縱即逝,老師們應及時順勢引導,並設法使之維持長久,切勿坐失良機後,再來敲打冷卻的鐵,以免事倍功半。為此,家長更應深切的檢討送孩子學才藝、英、數的各項計劃。以學彈琴為例,「琴」本身原像語言、文字一樣只是一種表達工具,如果孩子不是喜歡音樂,其內心並無音樂要表達的話,彈琴只成一種「手指的運動」而已,但若是孩子喜歡音樂而又學習興趣高昂,自然能事半功倍,學習才有意義和成效。

第三、請珍惜親子時間,並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和成長空間。

時下許多家長深恐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把孩子放學後空檔時間排滿了各項補習,表面看來,他們似乎很愛孩子,為子女不惜付出任何代價,殊不知他們是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完全託付他人,不僅放棄為人父母的職責,也剝奪了孩子思考與成長的空間。孩子的童年何其有限,特別是上班族父母,更應把握極有限的親子時間,重視在家中施教的機會,留給孩子一些自由活動與思考時間,並善用親子時間,走出戶外,安排多樣化全家知性活動,以補學校教育之不足才是上策。

第四、關心孩子學校的生活,有效的協助孩子學習而非代替學習。

「將孩子送到學校就完全是老師的責任」持這種觀念的家長愈來愈少,實在可喜。但過分緊張或心急的家長愈來愈多,也頗令人擔憂,例如有些父母不僅陪孩子讀書,幫孩子複習功課,甚至代做作業;遇到月考,比孩子還緊張,專程請假為孩子複習,以求取高分,結果孩子沒督促就不會讀書,也不會自動做功課,不幫他複習就會考得一塌糊塗,而孩子自身也不知為什麼讀書,完全迷失求學目的與方向,豈不可嘆!

第五、以理性態度接受老師對孩子的評分與指正。

父母與老師原是教育事業的合夥人,為有效協助孩子,必先瞭解孩子,孩子在家中或學校的表現,父母和老師都有相互告知的必要和義務,而且應密切合作。尤其新年度的開始,新環境、新班級、新老師對部分孩子來說,是衝撃滿大的。有些孩子難免會有不同於過去的表現。但常見家長因孩子表現不如以前時,會完全怪罪老師,甚至當老師告知孩子偏差行為時不僅不相信,還會認為是老師有偏見或不負責任,因而表現情緒化的言行,以致誤導孩子而錯失糾正的機會,實令人扼腕。

第六、愛孩子請從參加班級親師會開始,發揮班級親師會功能,協助老師提昇教學品質。

由於國小大班教學,老師與學生比例懸殊太大,老師常感心有餘力而力不足,實在無法妥善照顧到每一位孩子;而且任課時數太多,老師無法充分準備,難免影響教學品質。如果班級親師會發揮它應有的功能,有效協助老師去關懷每一位老師,並排除雜務,則老師較有精力設計生動活潑之教學活動,而若具專長家長亦能自告奮勇抽出部分時間擔任老師的助手,則堂堂精彩,必成孩子快樂上學之主要誘因!